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,擂茶是最佳的待客佳餚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美味。
擂茶出現在唐朝、五代時期,到宋朝時便開始有文獻記載,據史記:擂茶是客家人在逃難時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食物。由於當時處於戰亂;從五胡亂華起,客家人經歷了五次的南遷,民不聊生,為了要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存,他們發揮了克難的精神,用最易得、最易儲存的乾料來裹腹,把五穀雜糧炒熟後放入擂缽中,用擂棍來研磨成粉後,加入乾淨的水飲用充飢,後因,為了要止渴助消化而加入茶葉,也因此增添了許多的香氣,所以擂缽、擂棍可以說是客家人每天必用的吃飯工具。
北埔擂茶乃近幾年的創作,因推動文化產業之需求,開始了擂茶商業推展,北埔擂茶從第一家店慘澹經營,至今已有六十幾家的盛況,實打開茶品的另一片天。
傳統式的材料包括:綠茶、芝麻、花生、南瓜子,現改良後的材料,除了保有傳統式的材料外,另加上其他堅果類材料。
資料來源:新竹縣北埔鄉農會、北埔膨風茶文物館
最後更新日期: 2021-08-26